藏于徽墨中的文化传承
——大唐西市博物馆民间徽墨藏品的别样展出
从美丽的人间四月天到缤纷多姿的六月初,持续近两个月,大唐西市博物馆别样展出了收藏家姜海先生的徽墨珍品百件有余。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在公众的视野下将开启怎样的文化之旅呢?墨由传统意义上的书写变成集欣赏与收藏,继而教育与研究为一体的徽墨,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创造力,折射出徽墨历代的传承意义。此次展出,是民间徽墨藏品首次以门类众多、数量之大的展览形式出现于“国家一级博物馆”中,也是大唐西市博物馆整合民间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免费展出的文化惠民活动。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历史悠久自唐,盛于两宋、明、清。墨锭图案肇始于唐代,自宋以后,名墨更是受到推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墨沉香。宋徽宗好书画,对于收藏用以书写、作画的墨更是讲究精良,选用最上乘。乾隆皇帝更有自己雕刻、收藏墨锭的喜好。对于徽墨的收藏与珍爱,古已有之。此次,大唐西市博物馆从历史名画、古代器物、文房用品、古代建筑、精神家园五个方面展出藏品,以飨观众。
徽墨展览从一开始,就相应地准备了调查问卷,每天来访的客人都有给我们博物馆建言献策的机会,观众也积极、认真地填写问卷。我们珍惜每一次这样的 “相遇相知”,博采众长,将博物馆的展览理念与观众的欣赏需求相结合,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在最大的能力范围之内为公众提供更接地气、也更专业的展览体验。
展出期间,姜海先生亲临现场,为观众一一讲解,这对于喜爱徽墨的人士,不仅是一次与文物的零距离对话,更是与同道中人的交流与探讨。姜海先生感慨于徽墨的历史发展,传统的徽墨技艺如今并不能更好地延续。在当代社会看似墨与我们的生活相对远离,但历史文化却以徽墨这样一个载体,将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历史事件、古代建筑、军事符号、器乐等其他事物别具一格地传承下来。正是这样一种美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徽墨才大放异彩,恰恰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意义。
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始终坚持着公益性原则,致力于社会,取之于“民”,又还之于 “民”,将文物的普世意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样灵活、有选择性地展出一些亟待社会去关注的并不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将博物馆“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统一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当中。让我们明白,这个社会有很多普通大众都在为历史文物做自己的一份特殊贡献,而你或许就是其中一员。建筑大师张锦秋说过,“爱惜传统历史遗存,就是爱我们的先人。欣赏它们,就是欣赏智慧和创造,传承它们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命脉。”
通过此次展出,号召和吸引更多收藏界的朋友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界人士。本次展览,设在大唐博物馆三层临时展厅,欢迎广大市民、游客及文物爱好者前来参观、品鉴,大唐西市博物馆将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展览、更完善的服务。
(大唐西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