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由于要吃“粽子”这一端午节特色美食,很多年轻人也会叫它“粽子节”。 在这里我们不吃粽子,会跟大家一起尝试更多关于节日传统的玩法。
6月16日,我们在大唐西市博物馆会议室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且举行了一系列与端午节相关的有趣的活动。
沐兰汤
沐兰汤,是中国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担任主祭,她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抹雄黄酒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做五彩绳
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彩绳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但却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儿童用五彩绳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
剪葫芦
福建部分地方,端午有“剪彩葫芦”的习俗,各家用彩纸剪成葫芦状,倒贴于门,寓意“毒气倒出之意”,“午后取而弃之”,这是表达避灾愿望的风俗。
做香包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大唐西市博物馆还在“粽子节”为大家准备了志愿者讲解和小小讲解员讲解,大家对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的服务交口称赞。在过节前前后后的这些天里交织着艾蒿、雄黄、五彩绳、荷包等各种香气,各位看官,以后与大唐西市博物馆一起玩转更多传统节日吧!
(大唐西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