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拾貝顯大唐西市繁華
2011年11月08日

絲路拾貝顯大唐西市繁華

「絲路拾貝大唐西市文物展」正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專題展覽廳舉行,西市遺址建築構件、生活用陶瓷器皿和三彩動物,以及絲路沿線遺留下來的中亞古國錢幣、金銀玉器、絲綢織品等二百件文物精品,構成一幅盛唐長安絢麗多彩的城市文化畫卷,讓參觀者了解盛唐和「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本報記者 黃寶儀

唐代長安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在唐代中期以前,「西市」是長安城內最繁華的地方。西市遺址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發現,一九五九年、一九六年和二○○六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昔日隋唐西市佔兩坊之地,面積有一千六百畝,商舖數千,這三次考古發掘工作為還原「西市」歷史真實面貌奠定了基礎。

唐代女子喜攜脂粉盒

展覽中「金玉瓊華金銀玉器」部分展出精美的唐代金銀玉器多件,其中唐代「鎏金鴛鴦紋銀盒」頗具看頭。

唐代貴族生活極其講究,不僅婦女喜愛使用高級化妝品,男士也如此。化妝品有護理臉部的面脂、滋潤嘴唇的口脂、洗澡用的澡豆、熏衣香身的各種香料等等。每年的臘日這一天,皇上都要賞賜身邊大臣各種化妝品。

「鎏金鴛鴦紋銀盒」外形精美,圓形,兩面平坦,微隆,子母口,紋飾鎏金,為相隨行進的一對鴛鴦和蔓草花卉。禽鳥形象逼真,情趣動人。器物使用成對的瑞禽做紋飾題材,意味百年好合。這件「鎏金鴛鴦紋銀盒」直徑只有五厘米,高三厘米,大小相當於現代女士們常用的補粉盒,很可能是唐代女士隨身攜帶的化妝盒,可見唐代女子生活時尚、奢華。

男士講究腰帶之美

本次展覽中,有一件反映唐代佩飾禮儀制度的展品精美的「金框寶鈿白玉帶銙」。帶銙是朝服腰帶上的帶板,對腰帶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形制上有圓、有方,圓的被稱為「刓」,方的稱作「銙」。

腰帶上的裝飾物材料越珍貴、飾紋越豐富,數量越多,越能代表人的權力、地位和財富。帶銙還是皇帝獎賞下屬的重要物品,唐太宗李世民拿金子做成「笏頭帶」,賞賜輔臣。笏頭,指的是鉈尾,腰帶紮好,鉈尾自然下垂,表示「順下」的意思。

這件「金框寶鈿白玉帶銙」共計八刓,五銙;另鉈尾、帶扣各一。這件帶銙玉質晶瑩剔透、細膩溫潤,掐絲工藝做框,其間鑲嵌各色寶石,金玉珠寶相映生輝。另外,從這件帶銙的數量和玉、金質地來看,可以推測玉帶銙的主人當時是一位高官顯貴。

波斯錦富麗堂皇

由於長期在「絲綢之路」販運中國的絲綢織品,西域地區和中亞各國的絲織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公元五至六世紀,波斯已經出現絲織業,在其織物中,以「波斯錦」最為著名。波斯錦大致在公元六世紀進入中國,其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織造技術上採用斜紋組織和緯線起花;二是其花紋圖案獨具風格,以聯珠動物紋最為典型。在隋唐時期,中國許多紡織品都受到「波斯錦」風格的影響。

記者在現場看到,「中窠聯珠對鳥含綬織錦」非常精美,聯珠中窠有成對的水禽,身飾幾何狀花紋,腳踩翻捲的花枝,兩窠間飾菱形四齣忍冬花紋,整體設計奇巧,禽鳥形態誇張,頗具異域風情。

另一件織錦「中窠對馬紋錦」也是一件工藝精巧的藝術品,長四十厘米,寬四十厘米,團窠內為背向的兩匹寫意舞馬,馬腹圓圈紋中織「舞」字,前後腿部亦飾以圓圈紋,凸顯肌肉。團窠間飾古波斯文字和花朵,團窠內外填以捲繞的花枝裝飾。馬奔騰跳躍,形態誇張,充滿生機。

薩珊波斯庫思老二世銀幣是本次展覽中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薩珊王朝是古波斯的最後一個王朝,這件銀幣中的皇帝肖像「庫思老二世」是薩珊王朝中一名在位早期政績十分突出的皇帝,他曾多次打敗東羅馬帝國軍隊,但最後卻死於一次宮廷的政變中。他死後薩珊王朝極度衰落,最後為阿拉伯帝國所滅。

薩珊王朝位於歐亞大陸的交通要衝,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和橋樑,在隋唐時期,薩珊王朝與中國的交往更為頻繁。《唐大詔令集》曾經記載,在公元八七五年,唐僖宗頒布敕令:「入錢買官,一經敗露,其錢物等並令沒官……如是波斯番人錢亦准此處分」。公元八七五年,薩珊波斯早已被阿拉伯帝國所吞滅了二百多年,薩珊波斯銀幣不僅在中國流通,而且竟用於買官,實在令人驚嘆。

該展覽由廣州博物館與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聯合主辦。展期至十一月三十日。

(大公报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