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唐西市博物馆全馆一心,紧跟时代步伐,突破暂时的困境,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跨界融合的发展理念,争取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势,服务好社会公众,全年开放321天,推出15个深受欢迎的线下线上特色临展,策划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97场,注册志愿者209人,组织和参加各类培训56批次,接待12批次重要调研,尤其是刘曙光及多批少数民族代表团调研考察,激励我们为继续做好丝路文化的展示高地,并不断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而不懈努力。
一、多元办展开新篇
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临时展览15个。主要介绍以下展览:
(一)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举办展览
1.在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支持下,双方联合举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2月,举办《交相辉映—丝路遗珍中彰显的民族融合展》,观众可以感受丝路文化、拍照打卡,了解各民族在互鉴融通中共同书写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期间,组织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影响广泛。10月,举办《铜华凝神采 清宜照佳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铜镜选粹展》。展览展示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的特征,让我们与历史对话,探寻铜镜背后的故事,建立文化自信。多批少数民族代表团前来观展。
2. 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举办《红旗漫卷——纪念西安解放75周年图片展》,该展选取近120幅历史图片,共同见证一座千年古都75年的沧桑巨变。
3.西安市博物馆协会、西安市文物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联合推出《丝路来风摄影展》《2024丝绸之路国际摄影展》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展出。展出的摄影作品内容涵盖中国至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风土人情与世界文化遗产点,也为了献礼“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十周年。
4. 在陕西文物局的指导下,参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举办的《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图片展);在西安市莲湖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的支持下,《岁月烙印—莲湖区文博保护成果汇展》在本馆展出。
(二)展览走进城市商圈,配套活动炫酷吸睛
4月30日,《古今西市—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线下展在大唐西市城购物中心负一层开展。展览紧密结合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古今结合,精心遴选40余件反映历史上的西市的相关藏品,走进今天的西市城与街区。西安发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学习强国等1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好评如潮。活动现场,邀请体验者身穿古装,骑着摩托车,穿越古今西市参观展览,并表演仿唐乐舞,品仿唐茶宴,热闹非凡。
(三)展览走进高校,或与高校博物馆之间深入合作,协同育人,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
7月,《交相辉映——丝路遗珍中的民族融合》展走进了陕西师范大学。展览采用拍照打卡、现场体验等方式,广受学生欢迎。
12月,《贞石风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精品墓志拓片展》在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展出。大唐西市博物馆在馆藏千余方墓志的基础上,精选出馆藏名人墓志拓片60余件,从书法绘画、皇权贵戚、名人将相、价值追求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来解读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在欣赏书法艺术之余从他们的一生经历中,汲取精神营养,给予观众智慧或启迪,彰显博物馆强大的力量。
(四)与金融机构跨界合作,展出别样展览
9月,《“金融强国 陕耀新篇”——陕西金融发展成果展》推出。展览从锚定目标、服务实体、改革发展、强化监管、厚植文化五个篇章,展示了陕西省金融系统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贯彻党中央金融工作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果。
二、教育活动惠公众
(一)传统节庆活动新特色、科普主题活动放异彩
围绕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与科普宣传主题日开展形式不同的主题特色活动。春节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面向广大游客开展了唐人雅事·唐文化沉浸式体验、手工香囊体验等品牌社教活动,博物馆夜间开馆服务等。国庆节、中秋节期间开展“国庆非遗工坊•文化传承体验周” 系列活动,每天举行,全天体验,创新了铜镜拓印等体验活动。
科技之春宣传月、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等开展了系列活动,并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开展与节日主题相关的线上直播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参与“重回长安 对话千年” 系列直播活动;举办“丝路大讲堂” 《交融东西一从文物看丝绸之路背景下的设计与文化交流》公益讲座;推出丝路密语—大唐西市博物馆AR实景亲子剧本研学等。
(二)开展丝路文化“五进”宣讲活动
走进莲湖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辅轮中学、临潼区椿树村小学、太白社区、高望路社区、莲湖区某军营、民乐园万达广场和长安银行丝绸之路支行等,共计5个中小学、2个社区、2个企业、1个军营,开展了有创新有亮点的丝路文化“五进”活动。
(三)开展品牌项目第六届丝路小小讲解员培训班
本届培训班圆满完成了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在沿用成熟课程体系基础上创新研发新的课程如文物中的黑科技,体验了西市AR实景剧本游的乐趣,游览了渭南市博物馆和气象局,参与了西市话剧和中华武术表演,还设计了西市首个“大富翁”式桌游等。经过6天的学习,小小讲解员获得了基本技能,并通过实地模拟讲解,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进步。
(四)大唐西市博物馆“唐人雅事”系列活动全新升级
唐装+茶道+大片沉浸式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盛唐文化魅力”。
三、亮点工作创效益
为了更好地保护隋唐西市遗址,有效缓解经济冲击,补充遗址保护资金,夯实运营基础,并推动非国有事业可持续及高质量发展,大唐西市博物馆自2024年1月10日恢复了门票收费制度。全年围绕大唐西市博物馆主题定位、兼顾双重效益的核心开展工作,提高社会公众优质服务,提升博物馆品牌形象。
(一)恢复门票收费制度:馆领导数次组织相工作人员召开专题会议,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对接发改委物价局相关事宜;做好门票预约、游览环境、展陈改造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和保障。引入智慧语音导览自助项目、自助文创柜和印章机;制定团队门票政策和激励机制,与136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旅划算、抖音合作线上营销推广活动,努力做好游客接待服务,没有投诉,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社会评价不受影响,观众满意度不减。
(二)基本陈列提升:根据观众反馈,更新了一、二楼展览导览图;统一更换了一楼的说明牌,重新制作二楼的辅助展板,并对文物等进行了增加与调整,使基本陈列面貌一新。
(三)基地建设新拓展: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建“丝路数智”合作基地,这不仅是对合作形式的突破,也是内容上的创新。双方将在数智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文创设计、志愿实践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
(四)志愿服务上央视《焦点访谈》
8月13日,《焦点访谈》节目聚焦博物馆志愿服务,本馆社会志愿者丁珊珊和小志愿者宋丁语上在节目中展示了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工作,提升了博物馆的形象。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吴铁一行调研大唐西市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五) 科普项目聚动力成示范
“探索历史 乐享科普”系列科普活动科普项目,在西安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项目评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立项资格,获得市科技局的项目资助,为科普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文物保护利用,数字科技赋能
1、大唐西市博物馆以其珍贵藏品“嫦娥玉兔镜”为灵感,创意设计制作的《织梦月宫》丝巾;以馆藏丝路货币为蓝本,精心复刻的丝路货币臻品礼盒,通过不断的深化授权合作,拓宽其应用和传播范围,让文物通过科技赋能和文化创意以一种独特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2、参与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组织的“步锦绣丝路,绘千载版图”创意互动H5活动的藏品授权工作,以藏品为蓝本进行二次创作,并担任文物守护者的角色,体验丝路版图上千年来的文化融合、繁荣与发展,最终生成个人专属的文物保护图片。
3、完善大唐西市数字博物馆各板块的工作,让线上浏览耳目一新。
四、学术活动促交流
(一)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提升专业水平
大唐西市博物馆副理事长、馆长王彬受邀出席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多次出席博物馆管理名词审定分委会线上线下工作会议,就博物馆名词课题“博物馆评估、博物馆公共关系”等进行研讨、审定。
出席香港环球文博协会成立暨就职典礼并担任该协会第一届文博收藏委员会顾问;出席中国文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2024年全省文物局长会议、2024全市文物局长会议、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理事会会议、2024龙图阁•壇艺术馆专家研讨会并交流发言;担任博物馆管理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编委、陕西省第二届博物馆优秀展览初评评委等。
(二)完成行业相关科研项目
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洪渎原新出土碑志》的编纂提供本馆藏包括王内则墓志在内四方墓志,并要求注明出版图书、收藏单位并回赠出版书籍;提交金日晟墓志拓片给陕西省文保院,参与相关书籍出版工作;完成了第二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的相关工作;完成“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相关申报工作,邀请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留学生,进行丝路故事项目体验活动拍摄。
五、人文交流增友谊
7月21日,“知行中国——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学院”项目西安段欢迎仪式在大唐西市博物馆举行。这是中美学生进一步认识“一带一路”,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彼此友谊的良好契机,也是馆校双方合作共建的有益实践。
8月2日,中日韩志愿者“传统文化融合与环境教育”交流活动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开展,旨在了解西安历史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教育。此次活动,是西市志愿者开拓国际视野的一次良好契机,也是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国际志愿者朋友们一次友好交流的重要见证。
11月15-16日,由西安市文物局主办,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承办,大唐西市博物馆协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志愿者(WHV)项目——模拟世界遗产大会”在本馆圆满召开。
六、跨界活动促发展
围绕主题定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充分利用博物馆现有的场地资源优势,组织主办或承办、联合举办或协办以及承接了19场社会文化活动,博物馆 + 酒业、茶业,博物馆+就业,博物馆+围棋,博物馆+击剑……博物馆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联动,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王彬馆长以“共话丝路酒业 共赏丝路珍宝 ”“丝路茶韵 共品千年”等为课题在活动现场做主旨发言,让博物馆文物、西市酒业、西市茶业以别开生面的形式为大家所了解,引起现场共鸣。
七、勤耕不辍获佳绩
1、2024年1月,陕西省委文明办授予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2、继2023年,再次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示范单位”,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徐卫峰为大唐西市博物馆颁发奖牌。
3、2023年配合中亚—中国峰会论坛,在总统下榻酒店举办的丝路货币展览基础上,衍生制作的30枚丝路钱币套盒礼品在2024年举办的陕西博物馆协会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上,荣获三等奖。
4、制作了《文物医生的一天》视频,并在第二届西安市科学实验展演大赛预赛中获得优秀奖。
5、5月18日,《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正式发布。在“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百强榜单”中,大唐西市博物馆荣列其中。这是大唐西市博物馆连续第二次入选海外影响力百强榜单。也是西安入选综合影响力前100名榜单的6座博物馆之一。
6、6月21日,《西安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24年市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的文件已下达,根据西安市文物局2024年全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分配结果的公示说明,大唐西市博物馆在全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中获评一类名列榜首,蝉联全市非国有博物馆综合考评“十二连冠”。
7、9月23日,西安市第二届(2022—2024年度)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评选在西安市文物局指导下、西安市博物馆协会主办下举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铜镜中的家国情怀——人民昌中国强汉镜特展》荣获“最佳创意奖”。
8、大唐西市博物馆“古中亚丝路货币艺术臻品套盒”入选2024“陕西好礼”年度推荐名录,并获奖。同时获奖礼品入驻“中亚公园丝路会客厅”长期展示,增强博物馆对外影响力。
9、8月23日至26日,大唐西市博物馆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并荣获最佳展示奖铜奖。
10、在9月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大唐西市博物馆被评为西安市优秀科普基地,馆内的科普活动也被评为2024年西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活动。
11、根据《西安市高层次人才评价确认实施办法》(市人才办发〔2023〕1号)文件,西安市2024年第一批拟确认高层次人才名单公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阴玲玲入选地方级领军人才(二类)。
12、11月14日,陕西省第二届(2021-2023年度)博物馆优秀展览终评评选结果揭晓,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市遗珍——丝路贸易中的唐代市井生活”展览荣获陕西省第二届优秀展览“最佳交流合作奖”。
13、在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主办的“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中,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丝路探秘之旅系列活动”荣获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14、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100个推荐项目中,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古道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古国货币展览”入选。
八、宣传报道显成效
融合利用博物馆官网、官方微信平台、微博、视频号、抖音、喜马拉雅、博物馆志愿者官方微信、志愿者官方微博等多渠道宣传平台,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超1300次。官方公众号粉丝量达到 89222人,2024年阅读量达107942 次。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及志愿者微博粉丝总数达133158人次。同时积极与各类媒体对接联系参与拍摄宣传等活动。
成功入驻新华网的“博物中国”宣传平台,成为该平台的合作伙伴之一;配合了陕西省文物局、西影纪录片《千年文物》的拍摄等相关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科教频道拟于2024年12月起推出行进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相约博物馆》。该节目旨在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西安市内入选的七家博物馆之一参与其中。
结 语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因为有热爱西市博物馆事业的每一位同仁的辛勤付出,大唐西市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圆梦2025年。丝路大道,与您同行,脚下熠熠生辉,前程一片锦绣。感恩一直以来对大唐西市博物馆事业关注和支持的各界人士和观众朋友们,愿携手共赴更加璀璨美好的15周年。
祝大家新年快乐!愿您福启新岁,欢愉胜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2025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