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 “传统与未来”
2010年05月20日
     2010年5月13日,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传统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隆重召开。
    会议由著名历史学家、原陕西省省长孙达人先生发起,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先生主持,邀请到众多著名历史、考古学家、文博专家、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专家到会。各方专家就西安在城市建设中遇到的旧城保护与新城开发、传统与未来关系处理上文博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等诸多热门话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各位专家在学术研讨会上
                                       各位专家在学术研讨会上 
 
    著名历史学家孙达人先生认为,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是否走在前列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建筑。他分别以杭州和巴黎的城市发展为例,尖锐地指出现代城市在发展中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衔接问题至关重要。他认为,只有保存了传统,才会有所创新,才会从中激发灵感,使传统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宣传。
    著名考古学家韩伟先生在会上指出,在将城市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要秉承认真求实的态度,尊重历史,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再度勃发隋唐盛世的精神。并且从地域的角度勾画出一幅西安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建议重现周秦汉唐雄风。
    著名文物博物馆学专家、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彬女士认为,博物馆应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宣传、服务的作用,这也是文博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她以盛唐文化的开放、兼容为例,认为唐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不失自我,激发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很好处理了传统与未来的关系。这些文化理念需要我们去学习、传播,以树立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我国至今还无儿童博物馆,未成年人是祖国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生力军,如果不将这些理念传播下去,则很难把握未来。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认为,城市的建筑如同博物馆一样,在向世人传达着文化信息。继承历史,就是保留民族记忆。对于传统的东西,应分别持继承、批判、舍弃的不同态度。继承不是为了说明当时的伟大,而是为了证明我们成长的过程。建议要在传统中创造未来,不要为了追求非正常的GDP增长,拆旧换新,建设所谓的政绩工程。
    对于西安未来的建设规划,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赵元超先生认为,建筑是城市的收藏品。对于老城来说,西安已经不需要标志性建筑,建筑师应与自己的创新和表现欲作斗争,有甘做配角的奉献精神。地域化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对于西安这个城市,老城的保护和新城的现代该如何统一更值得关注。
    西安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骊明先生认为,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外化,城市文脉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文化失忆”向“文化唤醒”转变的时代,规划师、建筑学家应深入考虑城市的价值、战略、形象导向,寻求城市发展的支撑项目,建立以人为本的舒适空间,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和谐发展。西安城市的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呼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勇于担当、善于创造,在继承本民族建筑风格基础上彰显城市个性,将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
    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周天游、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钞晓鸿、西安文物局副局长兼西安博物院院长向德、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著名摄影家胡武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戟、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建新等专家相继做了精彩发言,为把握西安市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与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的浪潮中亦能水涨船高,发扬光大。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还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大唐西市博物馆,对西市博物馆的建设及陈列给予高度的赞扬。认为西市博物馆在遗址保护方面是可以与大明宫、汉阳陵、秦始皇兵马俑并驾齐驱,作为中国首家民办遗址类博物馆,在引进民间资本保护历史遗迹的做法上是开先河的浓墨重笔,为国家建立多样的历史遗迹保护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各位学者、专家参观大唐西市博物馆
           王彬馆长(右)带领专家孙达人(中)、王建新(左)参观大唐西市博物馆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2010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