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纪念碑
2011年06月16日

 

 

活着的纪念碑

 

今年6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据悉,在此之前的69日和10日两天,陕西省文物局等单位将在眉县杨家村和蓝田县五里头村为当地群众保护文物立碑,以表彰他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还将表彰全省15位保护文物的先进个人。为健在的护宝群众树碑立传,这在全国尚属次。
     
作为曾经的十四朝古都,陕西的黄天厚土不仅孕育过灿烂的周秦汉唐文明,也培育出百姓重义轻利的高尚情怀和淳朴民风,且一代一代传递至今,这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弥足珍贵。正如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所言,宝鸡群众继承了周礼传统,他们的护宝行为体现了一种古朴的民风;蓝田吕氏后人的深明大义、朴实纯粹则如同蓝田美玉一般晶莹、高洁。
      
在这些先进人物中,有不顾风雨寒暑,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巡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的群众文保员;有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农村干部和企业领导;有发现文物及时上报和上交的农民、市民;有勇于同破坏文物的行为做斗争的各界人士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涌现出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100余人次,上交出土文物和捐赠文物400余件。尤其,宝鸡市12位农民和西安市拾荒老人唐舍娃保护文物的事迹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越来越多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群众涌现,固然与百姓古朴高尚的品质密不可分。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顺应群众爱护文物的热情,积极宣传,鼓励、引导百姓爱护文物的积极性,使百姓把保护文物自觉地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赵荣告诉记者: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印记、人民的财富,保护文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地、持久地参与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工作才有广泛的基础,文物事业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障。
      
深入基层宣传是动员群众的有效手段。陕西省文物局利用第三次文物普查基础,文物事业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障。陕西省文物局利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除了摸清家底,锻炼队伍外,还带着法规到田间地头进行宣传,调动了老百姓爱护文物的积极性。此外,省文物局还成立了文化遗产宣传基地,各地每年利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深入开展文物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及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等宣传形式,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广泛开展宣传,群众保护文物意识明显增强。
      
宣传与学习,传承与发扬……
      
一种良性互动在干群间悄然生根,且汇集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护宝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更化作一股力量,一股感召后来人的力量!正如杨家村碑文所言:树立榜样……大力颂扬,以使高风长存,启迪后人也。
      
除却杨家村的五位农民,那些名字没有镌刻在碑文上的民间英雄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满腔的爱国热忱、质朴的忠义之举,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上,同样树起了一座座活的丰碑,无字无形,熠熠生辉。

1、国宝献国家的宝鸡农民

      2000年以来,宝鸡市群众发现并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共有20多起,有一定影响的就有12起。2007年,12位献宝者带着他们捐献的宝贝赴京展览,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表彰。
      
旋即,这12个人的事迹在全国传播开来。20039月,金台区长青村侯启恒在自家后院发现并保护西周墓葬青铜器;200312月,陈仓区洪塬村罗红社保旋即,这12个人的事迹在全国传播开来。20039月,金台区长青村侯启恒在自家后院发现并保护西周墓葬青铜器;200312月,陈仓区洪塬村罗红社保护春秋时期文物;20044月,扶风县法门镇刘家村刘文昌和贺多文保护西周青铜器;200611月,扶风县城关镇五郡村刘东林等6村民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后自觉保护……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2003年初,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农民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等五位农民取土时,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及时报告宝鸡市文物局,使27旷世国宝得到保护。他们的发现被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3119下午,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等5
人在村北土崖上取土,为一户人家填宅基。约4时半,王拉乾一铁镐挖开一个拳头大的孔,里面是空的。借着阳光,他们发现洞内是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土窖,土窖内藏着大量的青铜器,还闪着幽幽的青光。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一直没有被人惊扰过一样。5人经过商量,认为文物属于国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使其得到保护。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他们用土块将土洞封好,由王宁贤先回家打电话。其他四人佯装继续取土,守护现场。5时半,宝鸡市文物局值班人员接到王宁贤电话后,当即叮咛一定要保护好现场,等候文物工作人员到来。紧接着通知眉县文化事业局领导,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尽快赶赴现场。经勘察,这里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文物窖藏。
      
王宁贤等五位农民发现文物后,慎重地维护了现场,从而给科学发掘留下原始资料,能以正规的方式抢救清理;识别出文物后,认识到文物属于国家,隐匿或私自处理是犯法的,从而自觉地保护了国家文化财产;发现文物不声张,保守住了秘密,避免了泄密引起人多哄抢等不堪设想后果的发生;在盗卖文物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唾手可得的发财机会,没有见利忘义,没有见钱眼开。为表彰护宝功臣,陕西省、宝鸡市及眉县文物部门曾对五名农民分别奖励2万元,并多次组织他们到延安、西安、北京等地参观旅游。之后,陕西省、宝鸡市文物局还组织这五位农民赴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等城市及历史景点旅游参观,并进行文化交流,以作为对他们的奖励。

2、入围文保杰出人物的拾荒老人

      今年表彰的15位文保先进人物中,有一位在2009年,曾入围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拾荒老人,他的名字叫唐舍娃。
      
憨厚朴实的唐舍娃,是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唐家寨村民。简陋贫寒的家中,只有一个8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平时靠捡拾垃圾维持生计,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入几十块钱,不好的时候只有十几块钱。
      2008
年,唐舍娃在一个垃圾壕里拾荒时,无意间发现两块石碑。将石碑拉回家后,他发现石碑上刻有公主等字样。他立即将这两块石碑献给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经文物专家鉴定,唐舍娃捐献的两块碑石中一方为墓志盖,碑石上用篆书写着唐故普康公主墓志铭”9字,墓主疑是唐玄宗女儿普康公主。另一方是道教北方真文镇墓石,有箓文64字,该墓石非常少见,目前全国仅发现11例。这两方石刻出土于同一墓葬,系唐代皇室贵族墓葬内的珍贵文物,对研究唐代的发展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为奖励唐舍娃的义举,考古所决定奖励老人现金500元。他却连连摆手说:我不要钱,只要给我打个条子就行了。
      
生活如此清贫,但面对珍贵文物的诱惑却毫不贪恋,唐舍娃缘何做到如此呢?人活一生要耿直,就像树一样要长得直直的。他说,人穷但志不能短,对那些损人利己、盗卖国家文物的人他特别看不惯,每逢听说谁家捡到文物,他就会赶去劝说上交给国家。老人在经常拾荒的沟里,有时会发现一些石碾盘、碌碡等,他有一个想法,要把这些民俗文物找个地方放起来,流传下去。
      
唐舍娃的行为感动了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的专家,并一致同意将老人入围年度人物,还特别邀请唐舍娃作为嘉宾,出席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
      
在颁奖会上,唐舍娃说:我是一个农民,是一个拾荒的,我捡到文物,国家的东西就要交还给国家,这是一个公民的义务,今后还要为保护文物的事多出一份力。
      
当唐舍娃老人捐献文物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周围村民一发现文物就都去找他,让他帮忙捐献给国家。在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里,有件石刻就是唐舍娃邻村一位肖姓村民委托老人交给考古所的。村里一位叫杜兴发的老人说,唐舍娃入围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是全村乡党的光荣,他们要像唐舍娃一样为保护文化遗产多作贡献。

3、建民营博物馆的企业家

      当前国际社会上,私立博物馆将成为发展主流。博物馆业内人士称。21世纪将是博物馆的世纪,民营博物馆将是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
年国家七部委颁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和西安市委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发展的实施意见》已明确指出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民间收藏也从地下探出头来,私人博物馆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家在经营文化事业的同时,为文保事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比如,吕建中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成为民营资本保护国家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首例和典范;美都艺术博物馆的创建者黄新兰出于公益考虑,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与更多人共享,同时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首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民营老板、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耗费20余年心血,舍不得花8000元为儿子买电脑,却倾其数亿家产,义无反顾地抢救、保护了三万多件民间珍宝,创办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艺术博物院……
      
在诸多企业家中,有位农民博物馆创始人的故事颇为曲折感人,他就是原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馆长、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祥。
      
今年已经60多岁的赵生祥,痴心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背负着重大责任,把自己的后半生心血全部倾注于秦公陵园保护工作。在赵生祥和村民们的保护下,秦公一号大墓自1976年发现以来至今近30年没有遭受过破坏。
      
举世瞩目的秦公一号大墓经过十年挖掘之后,却失去了应受到重视和保护的机缘,随着时间推移,大墓多处坍塌,十年之功眼看就要毁于一旦。于是,赵生祥大胆地提出了由他自己负责,由村上出面组织、村民自筹资金对秦公一号大墓实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想法,他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带领村上一班人,再造一个兵马俑!
      
凭着他数十年来在群众中树立的威望,凭着他的执着和热忱,走东家,串西家,终于说服了群众。这家3千,那家2万,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当地政府也下拨经费10多万元,再不够就贷款,硬是勉强凑齐了建馆的资金。经过近三年的努力,200088全国首家农民投资240万,占地100亩创办的博物馆,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正式挂牌对外开放。
      
先秦陵园保护措施得以全面落实,博物馆也初具规模,本当应该是赵生祥同志缓缓神、歇口气,但孰料各种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由于体制和资金等问题,博物馆只能勉强度日。
      
为了让博物馆彻底摆脱艰难的困境,最终,老赵选择了将博物馆交归国有。从根本上解决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赵生祥凭借其对文物的痴爱以及护宝的艰辛努力,当选2010年度薪火相传——中国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赵生祥的颁奖词这样概括了他的半生努力:一个朴素的农民,扛起了一份责任,一份执着的追求,带动了村民的响应,历经艰辛,最终建成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他开创了农民集资建设博物馆的先河,他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典范。

4、带领村民护宝的村干部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有关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的事,分布在我省各地的村干部,多年来也为守护古老的文明遗迹作出了贡献。
      
自打担任西马寨村村委会主任起,靳小厚听到部分村民对未央宫前殿遗址不能建工厂和高楼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他深知要保护好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就必须提高群众的整体保护意识。于是,借助村委会主任这个有利条件,他积极组织村中党员、群众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积极宣传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化墙、黑板报、广播等一切方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文物保护精神。为了使宣传更见效果,他还把《汉长安城遗址简介》印刷成资料分发给村民,使大家对遗址的认识由模棱两可逐渐变得清晰深刻,大家逐渐明白了原来那个土台子是国家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也更加认识到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树立起了破坏遗址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的意识。
      
在靳小厚的努力下,村民的遗址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他明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落后生产状态,还是会有人为了经济利益而铤而走险,做出破坏文物、从中渔利的事。于是,他开始发掘村子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在不挖、不盖、不建厂、不污染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农家乐发展模式,号召村民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致富。现在,村里的农家乐已经达到10余家,全村40多名村民通过农家乐找到了致富新门路。就这样,过去曾长期存在的在遗址上窃挖文物、违法建筑、建厂施工等现象已基本杜绝。
      
自汉长安城遗址申遗工作开展以来,靳小厚又积极配合政府及文物部门为推动申遗做出了大量工作。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需征租5000亩地,西马寨村占了规划面积的大部分。靳小厚同志以国家利益为重,带领村两委会班子走巷入户做好宣传工作,耐心说服群众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朝后放,在他的领导下,征租工作按期圆满完成,拆迁工作顺利平稳进行。
     
此外,还有静静守护古陵的茂陵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明元、勤看勤查捉盗贼的豆马村党总支书记赵安民、带领村民与各种破坏、盗掘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勇敢斗争的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党支部书记梁普会等等。他们以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感,以村干部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和支持文保事业,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为建党90周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