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带给民众美好生活
2011年06月17日

 

 

让文化遗产带给民众美好生活

 ——专访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记者:赵局长,今年6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对我省而言,该主题有怎样的含义?
      
赵荣:今年6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这次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的目的是增进广大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切身体验文化遗产,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李长春曾经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民众对文化遗产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将日益浓厚,文化遗产事业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为民众提供更好的了解文化历史的环境,成为文化遗产工作和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事业是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民生工程。今年,陕西首次将文化遗作纳入民生工程,这是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举措,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和对百姓民生的关怀,传承文化遗产的理念得以充分凸显,也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我省在围绕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方面都作出哪些努力?
      
赵荣:十一五期间,陕西文化遗产工作给老百姓带来诸多实惠和利益。陕西有15处大遗址列入国家主导的100处大遗址保护规划,有3处古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陕西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产品支撑。在《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的理念下,陕西大遗址保护通过四个结合五种模式,让数百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实现了遗址保护与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良性互动,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文化旅游品质。
      
让普通老百姓受益的还有逐渐敞开大门的博物馆。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类博物馆增至178座,超过全国省级博物馆平均数量的一倍。数量多、质量高的陕西众多博物馆慷慨地向普通观众敞开大门,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多达71家。普通百姓不花钱就能走进曾经感到神秘的博物馆,在敞开大门的博物馆里分享文化大餐。
      
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西的宝贵财富和资本。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安世园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中,都有陕西文化遗产的元素;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和陕西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有陕西文化遗产的身影。文化遗产事业已经成为陕西最耀眼的名片。

      记者:近年来,陕西民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护宝群众,而且政府为这些人树碑立传在全国数首次,在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保护文物方面,政府的经验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赵荣:陕西是文化遗产大省,保护、传承、利用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陕西自古民风纯朴,素有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涌现了大批保护、捐献、热心文化遗产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展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文化遗产保护不竭的力量源泉。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印记和符号,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文化遗产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地、持久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有广泛的基础,文化遗产事业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障。
      
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事业,文化遗产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才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希望全省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要不断加强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积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动员和吸纳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努力构建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制,把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政策方针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