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都大兴城的规划与西市的初建
2011年11月23日

隋都大兴城的规划与西市的初建

 

概述:唐长安城因袭隋大兴城。西安地区自周代开始建都,汉长安城建后,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沿用为都城。但历经岁月和战乱的破坏,残旧不堪,在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即公元582年,隋文帝颁诏令建新都,名为大兴城。翌年就初步建成,开始使用。所定宫城、皇城、外廓城和街坊、两市的规模格局,俱为唐长安城继承。因此,唐长安城西市,始建于隋。

资料[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丙申,诏曰:“朕祗奉上玄,君临万国,属生人之敝[],处前代之宫。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改创之事,心未遑也。而王公大臣陈谋献策,咸云羲、农以降,至于姬、刘,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曹、马之后,时见因循,乃末代之宴[]安,非往圣之宏义。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论变通之数,具幽显之情,同心固请,词情深切。然则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苟利于物,其可违乎!且殷之五迁,恐人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虽暂[]劬劳,其究安宅。今区宇宁一,阴阳顺序,安安以迁,勿怀胥怨。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仍诏左仆射高、将作大匠刘龙、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创造新都。(《隋书·高祖纪上》。在方括号中标出的是《北史·隋高祖纪》的文字与隋书有出入处。)

 

京师  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隋开皇二年,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师是也。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旧唐书·地理志一关内道》) 

隋文时,自长安故城东南移于唐兴村置新都,今西内承天门正当唐兴村门。今有大槐树,柯枝森郁,即村门树也。有司以行列不正,将去之,高[原文作“文帝”,此据叶校本改]曰: “高祖尝坐此树下,不可去也。”(《旧唐书》卷37 五行志)

 

    概述:隋初建新都大兴城的原因有多种:旧城狭小陈旧,又多妖异,梦被淹等。改朝换代建新都方合革命鼎新之意。很主要的一点是自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建汉长安城以来,用为多个王朝的都城,历经782年,地下水污染严重,使“水皆咸卤”,打井取的水不能饮用,生活不便,都城不能不迁移。

资料[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隋主嫌长安城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纳言苏威劝帝迁都,帝以初受命,难之;夜,与威及高共议。明旦,通直散骑庾季才奏曰:“臣仰观乾象,俯察图记,必有迁都之事。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帝愕然,谓、威曰:“是何神也!”太师李穆亦上表请迁都。帝省表曰:“天道聪明,已有征应;太师人望,复抗此请;无不可矣。”丙申,诏高等创造新都于龙首山。以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有巧思,领营新都副监。(《资治通鉴》卷175

 

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术者云:“洪水,即唐高祖之名也。”(《隋唐嘉话》上。又见《资治通鉴》卷182

 

概述隋大兴城规划时,就有一东一西两个大型市场,东市叫都会市,西市叫利人市。唐代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史籍上的民字都改为人,所以利人市,原名可能是利民市。两市分属万年、长安两县,市署长官为令。隋唐之际,城市封闭式的坊里管理制度规定,商业活动集中在市场进行,除这东西两个大市场外,所有坊里都不许沿街开店经商。包括设两市在内的这一都城规划被唐继承,坊市的管理制度,也延续到唐中期。

资料太府寺既分为少府监,而但管京都市五署及平准、左右藏等,凡八署。京师东市曰都会,西市曰利人。……及改诸令为监,唯市署曰令。(《隋书·百官志下》)

 

两京都市署:京师有东西两市,东都有南北两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各二人,正八品上。(《旧唐书·职官志三》)

 

概述:隋代新都建设的负责人有高、虞庆则、宇文恺、刘龙、贺娄子干、高龙义、张等。虞庆则、贺娄子干不久出任军职,张服丧去职,高有宰相重任在身,新都建设的具体事务,主要由设计大师宇文恺主持。

资料今京城,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诏左仆射高频所置,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川,西次澧水。太子左庶子字文恺创制规谋,将作大匠刘龙、工部尚书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义并充检校。(《隋书·高祖纪上》)

 

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隋书·高颎传》

 

开皇元年,[虞庆则]进位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隋书·虞庆则传》)

 

及受禅,[]拜尚书右丞,进爵为侯。俄迁太府少卿,领营新都监丞。丁父忧去职。(《隋书·张煚传》)

 

征授[贺娄子干]营新都副监,寻拜工部尚书。(《隋书·贺娄子干传》)

 

概述:开皇二年(582年)十二月新都定名大兴城,因为在北周明帝时,杨坚曾被封为大兴郡公,并任隋州刺史,被认为是天命攸归的征兆,所以将所建新都定名大兴城。

资料开皇二年十二月)丙子,名新都曰大兴城。《隋书·高祖纪上

 

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隋书·高祖纪上》)

 

(李德林)著《天命论》上之,其辞曰:……逮皇家建国,初号大兴,箕子必大之言,于兹乃验。天之眷命,悬属圣朝,重耳区区,岂足云也!(《隋书·李德林传》)

 

劭上表言苻命曰:昔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隋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隋书·王劭传》

 

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是月,当受册。高祖曰:“吾以大兴公成帝业。”令上出舍大兴县。(《隋书·炀帝纪上》

 

开皇三年,上入新都,名其城曰大兴城,正殿曰大兴殿,宫曰大兴宫,宫北苑曰大兴苑。或曰:帝由大兴郡袭封随公以登大位,故以名新都宫殿城苑。(《资治通鉴》)卷179胡注)

 

概述:建造新都诏颁布仅九个月,大兴城便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开皇三年三月丙辰,隋文帝移驾大兴城,这一天,即公元583年的415,新都启用之日,也应是利人市,就是后来大唐西市的正式开张之日。

资料:(开皇)三年春正月庚子,将入新都,大赦天下……[三月]丙辰,雨,常服入新都。(《隋书·高祖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