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论文集
序
2010年4月,古都西安,中国首座民办遗址类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隆重开馆,“中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也同时举行。这两件事,堪称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历程中有特殊意义的盛举,可喜可贺。
值得指出,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充分表明:我们的民办博物馆工作者,从建馆伊始就强烈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从建馆的第一天起就在考虑自己该如何发展与壮大,并把自己的发展前景,寄托在一种科学的、理性先导的发展模式上,寄托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寄托在大家共同探讨、联手前进而非单打独斗、各自摸索的原始模式上。这是科学的态度,是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正是本次论坛的举办主旨、讨论主题和探索目标,也是论坛的主要意义所在。
回顾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公立、公营,而其发展道路也是起伏不平。有相当一段时间,体制较为单一,进程较为缓慢,建成的博物馆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影响方面,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成比例,可以称之为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时期。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陕西、上海、河南等一批大型现代化博物馆的陆续兴建,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到新世纪,博物馆事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在各地陆续建成,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更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有关博物馆的会议议题也为之一变:博物馆事业的相关论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藏品保管、开门接待等一般性事务,而是涉及到了与国际接轨,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与文化产业发展同步,与信息化技术进步相一致,与教育、科研、服务、市场、经营等一系列新语汇的引进相一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诸多实际问题和理论课题,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开始出现,有些论文的真知灼见已深入到体系性的理论变革层面。
与此同时,我国的民办博物馆事业也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并得到蓬勃发展。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这样的大型民办博物馆的出现,就带有标志性的意义。
然而,科学地观察,客观地分析,不难发现,民办博物馆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大体上还相当于公立博物馆的前一个发展阶段,既有长远的希望,也有现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召开高峰论坛不失为探索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有效办法。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集中领导、主管部门、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的共同智慧,探讨发展方向,寻找对策,弥补从业者经验、学识和能力的某些不足,然后再通过出版论文集,将论坛的成果提升到理论层次或接近理论的层次,以便使论述的条理更加清晰,分析的视野更加广阔,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挑战与机遇共存,困难与成绩共生,问题往往还首当其冲。民营博物馆现在面临的,首先是发展的大环境、大气候问题。这不但是大家共同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事关民办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大环境、大气候,而在当前,中央七部局联合出台的文件,就是我们应当主要研究、讨论的内容,把这个文件吃透了、弄清楚了,将会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以最短的路径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很高兴看到会上围绕着这个文件,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对加深大家的理解、提高执行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民办博物馆面临的第二个带共性问题,是如何在若干认识问题和行动策略上取得共识,以协调基础和处境都不尽相同的各人立场、步调。很高兴看到,本次高峰论坛达成了综合大家共同意愿的《西安宣言》,并且被载入本论文集。虽然,对这份《宣言》还有不尽一致的认识,某些表述和文字还有局部订正的必要,但它毕竟为大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前进目标和行动纲领。
民办博物馆需要解决的,还有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共性问题。实践证明,既往的经验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了,亟需补充新知识、更新观念。而本次论坛不但注意到这种要求,而且特意邀请从事管理学研究的专家、研究者与会,将当代世界最先进或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学说介绍到会上,并且各抒己见,为会议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会后,这些学者及大家的研究成果经过整理,已汇集到论文集中来,成为本文集中份量很重的一个组成部分。
博物馆事业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事业。当我们的世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还存在若干不一致甚至若干分歧时,而博物馆却成了国际间分歧最少、一致性最高的行业之一。许多在其他场合意见不一的人士,在博物馆里面对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珍品时,却是一齐发出由衷的赞美,所以,博物馆是国际间有效的友谊纽带、交流桥梁。本次会议不仅有国外的博物馆工作者出席,而且还介绍了国外民营博物馆的运营机制,这对我们既是一种工作参考,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开展交流的契机。愿我们民办博物馆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中不断与国际接轨,产生更大的国际性影响。
博物馆事业是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博物馆工作者要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与整个社会的大文化事业和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一方面是国家决定将若干博物馆免费开放,并要求这些公益的博物馆事业单位在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又大力强调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能通过不断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这样,民营博物馆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前进方向和行动目标,该如何融入当前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不断加快的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就成为一项带有探索性、试验性的工作。这是最近出现的新事物,所以特别值得探讨研究。而在我们现在编成的文集中,已经有了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内容。虽然还不够广泛、不够深刻、不够成熟,但它们已表明,我们的民办博物馆工作者已经在努力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力争走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前列。
总而言之,从这本论文集不难看到,诸位论文作者的目光已经投注到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共同策略、科学管理、国际背景和不断改革成长壮大等诸多领域,结集出书,不失为一件具有实际作用和历史意义的好事情。
这本论文集的主编王彬女士,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是一位专家型的管理者,现担当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的重任,着眼探讨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说是在两种不同所有制博物馆管理体制间身体力行、孜孜探索之人。本次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国家、省、市文物局的支持下,由大唐西市博物馆组织承办的“2010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顺利而圆满,会议之后又促成了这本论文集的出版,此举值得肯定,值得赞赏。
作为一本会议论文集,当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常翻常新,但因为有不少新鲜的、有价值的内容收录其中,所以它在一定时期内会给我们的工作提供帮助,很有汇集出版的价值,所以我愿意为之作序。
至于文集中的和我本人的某些不尽妥贴的说法、提法,还望读到本论文集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教。
张 柏
2010-7-31
(注:张柏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