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童戏俑赏析
2012年02月13日

 

唐代陶俑多形体较大,气势夺人,但也不乏精巧玲珑者,例如这件收藏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出土于西市遗址的白瓷童戏俑,便可略见一斑。这两件白瓷童戏俑的尺寸虽小,但制作手法细腻,工匠们以土为原料巧手捏制,将童俑的头发、背部、四肢均做了细致的刻画,儿童的发式在脑前一撮,很像现代的阿福头,十分可爱,上身着短衫、腰系带,下身穿束腿裤,最后再通身施以白釉,经高温、用氧化焰烧制而成。一俑高2.5cm,长3.7cm,两手撑地,双膝跪地,身穿半臂衫,腰系带,抬头前视,表情生动,似在向前爬行;一俑残高2.5cm,残长2.7cm,下半身残,头梳高髻,脸圆润,细眉长眼,高鼻小嘴,右手上举,左手曲于胸前。这两件童俑形制小巧,将正在嬉戏的孩童刻画的天真烂漫、活泼生动

中国民间泥玩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千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其时的彩陶器皿上就留有雕制或捏制的人物、动物等形象,以后逐渐脱离出器皿装饰,独立发展成为雕塑艺术。玩具作为陪葬品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而东汉王符著《潜夫论》中关于泥玩具的记载:“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雀……或作泥车瓦狗、马骑介俳,诸戏弄小儿具以巧作”。证明在东汉时期,泥陶玩具的出现已经比较普遍了。捏塑陶动物的流行使泥陶玩具的制作更为兴盛,题材有人物、禽兽等,造型手法也随心所欲、精巧别致。泥陶玩具在封建社会确立之后,得以迅速发展。它们借助雕塑技术,结合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造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也是民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