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大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呈平面,大小如鹅蛋,多孔,常见的为六孔,顶端为吹口,以陶制最为普通,亦称“陶埙”。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迄今发现最早的埙是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椭圆形陶埙,距今约七千年。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用陶制作,形状多样,种类繁多,有卵形埙、葫芦埙、鸳鸯埙、仕女埙等,样式美观,工艺精细,是研究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安大唐西市遗址出土了两件三彩陶埙,现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大小相似,高在3.5厘米左右,宽在3.6厘米左右,外形均为胡人头状,内腔空,头顶和两颊处有三个小孔。一胡人为披发,深目高鼻,颧骨较突出,面部施三彩釉,以绿釉为主;另一胡人双目圆睁,鼻梁较矮,脸部亦施三彩釉,色彩斑斓。两胡人头除面部以外其他地方均未施釉,胡人头上的这三个小孔,应为埙的吹孔和音孔。
这两件以胡人头为主题形式制作的三彩陶埙,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表现了唐代工匠对胡人形象的熟悉与美的追求,并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西市胡商云集,丝绸之路贸易蓬勃发展,商贾频繁往来的盛况;同时也反映出唐代乐器种类丰富多彩,音乐歌舞高度繁荣的景象。这两件陶埙的发现,为研究中国音乐和丝路文化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