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博物馆专业规范在民办博物馆中的运用
2016年02月23日

——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

王   彬

       回顾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民办博物馆在走过了一条身份不明、制度缺失、作用和地位被边缘化的艰难而漫长的奋斗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新世纪的阳光。其发展态势已从在追求数量增长的同时进而注重追求质量的提高。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政府的关注和政策的引导。众所周知,去年1月29日国务院“五部、二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就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力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肯定了民办博物馆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指出其“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的不足。此后,国家文物局于当年11月18、19两天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就提高民办博物馆专业化水平和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组织了专题研讨。今年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旨在通过国有博物馆对民办博物馆“一对一”的帮扶,“努力培养一批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专业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优质民办博物馆,积极推动民办与国有博物馆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竞争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说明,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建设已成为政界、学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民办博物馆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博物馆的专业规范是世界博物馆百余年来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保管、研究、展示、教育与公众互动等环节。只有遵循博物馆的专业规范,才能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各种职能。为使蓬勃兴起的民办博物馆在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谈谈博物馆专业规范在民办博物馆的运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的核心。占地20亩,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保护的“大唐西市遗址”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起投入建设,2010年4月7日正式开馆。从博物馆的定义讲是中国第一座民办遗址类博物馆。开馆以来,我们始终秉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贯彻实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确定了“遗址保护专业化、文物保管规范化、展陈体系特色化、教育活动多元化”的工作规范,坚持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努力打造“公益性、专业性、人本性、互动性、产业性”兼备的民办博物馆特色。

       目前大唐西市博物馆已初步实现良性运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3万人次今年截至目前已接待观众60万人次(其中97℅免费),并接待了30余省、市逾百批次文化代表团的考察,办成了11个展览,举办了数十次教育活动,出版了4本图书,开发了数款文化创意产品,组织承办了两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两次国际会议。配合西市公司三大品牌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大型公益活动。从而成为社会各界认可的、以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抢救保护大遗址并兴建博物馆的范例。这也是新时期国家文物管理部门解放思想,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新的尝试,目前大唐西市已被列为陕西大遗址保护的五种模式之一—— “民营资本投资模式”。 并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

       其主要路径就是在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中既注意遵循专业规范,又不断创新民博理念。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一、遵循专业规范开展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

       西市遗址从发掘到保护以至建设博物馆进行展示,几乎全部是企业出资并按企业模式来建设运营,但凡涉及文物遗址的管理权限、报批程序,均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规范操作的专业精神推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权威设计。专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担任项目总设计师,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安家瑶进行西市遗址考古普探发掘,由日本建筑专家小川清一担任项目顾问等等,组建了一支由国内外业内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充分考察、详细论证和规划项目。

       二是科学论证。邀请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和文物保护专家对遗址展示方案进行专业评估并反复研究论证、探讨方案,同时积极与国家文物局沟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层层上报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最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会审,最终通过了西市遗址保护展示方案。国家文物局也非常重视西市遗址的保护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陕西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问题的意见函》(文物保函[2006]1024号),明确指出:“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之一”,并“建议将该遗址纳入到丝绸之路项目中一并考虑”。 2007年,西市遗址被正式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补充名录之中。这是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将古遗址交由民营企业进行保护管理与展示的探索。

       三是严格保护。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勘察发掘资料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建议,按照国家文物局及省、市文物局的规定和要求,对遗址进行了加固、铺桩和回填保护,并放弃了原来5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的规划方案,主动按照国家文物局对遗址保护标准审批方案的要求、按照“原地保护、原样保存、原物展示”的方针,投资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与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把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原生态地展现给大众并传承给后世。

       四是专家管理。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中,聘请具有长期博物馆工作经验和研究馆员职称的国有博物馆现职副馆长担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并由其组建了一支以社会公开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为主,个别邀请具有一定博物馆经验的专家为辅的复合型民办博物馆队伍,对这座具有典型意义的博物馆进行筹建、管理、运营。建设中我们以博物馆学理论为基础并根据博物馆的属性与企业特点,确立了“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强调了西市博物馆 “保护、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交流”等七大社会功能。

二、确立特色陈列体系,彰显华夏文化魅力

       大唐西市博物馆突出“西市遗址”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确定了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一系列陈展内容:其基本陈列《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着重“叙史”;专题陈列《丝路“百工”体验展》着眼“互动”;临时陈列《至尊国礼-丝绸之路沿线友好国家国礼》凸显“交流”;特别展览《文物精粹》聚焦“鉴藏”;尾厅展览《今日西市》重在“颂今”。陈列展览采用人工和自然采光相结合的展厅照明、科普化的说明文字、巧妙的文物组合,同时通过仿真模拟、情景渲染、互动参与等多种陈列手段调动观众的听觉、触觉、嗅觉来引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将展出的西市出土文物、博物馆创办人收藏的隋唐文物,采用以物带史、史物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现隋唐盛世丝路繁盛、西市胡商云集、东西方文化在大唐西市交融碰撞的情景,藉以传承由西市和丝路文明体现的中华商魂这一鲜明主题。开馆以后,围绕丝路主题又成功举办了《丝路明珠·精神净土—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壁画临摹》的临时陈列,并与广州市博物馆达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丝路拾贝—-大唐西市文物展》交换展览合作。用民间收藏品举办了《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展》和《明、清皮影展》我们先后推出的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陈列展览,受到广大观众和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和赞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借鉴国有博物馆经验,编制各项管理制度

       建国以来,国有博物馆办馆经验已经十分丰富。借鉴国有博物馆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特点编制适合民办博物馆管理的各项制度,是在短时间内实现民办博物馆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参照陕西历史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及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的相关管理制度,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包括藏品管理、遗址保护、文物修复、展陈规范、讲解接待、社会教育等业务制度在内的八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将《大唐西市博物馆管理制度汇编》编印成册,使大家感到职责明确,有规可循,从而加快了民办博物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四、与国际接轨,积极筹措运营资金

       大唐西市博物馆借鉴国外民办博物馆建立理事会的做法,实行“理事会制度下的馆长负责制”。理事会理事长是大唐西市公司董事长吕建中先生,他不仅在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经费方面也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切实践行“以商养文,以文兴商”的发展理念,先后用于遗址发掘、保护及博物馆建设的投资总额超过3.2亿元人民币,尽企业所能为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运营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还专门成立了“西市遗址保护基金会”,积极为遗址保护筹措资金。此外,为寻求政府支持和社会赞助,我们积极呼吁,多方奔走。2010年得到陕西省、市文物局下拨的西市遗址加固修复费用70万元,今年国家发改委又给西市遗址及安、消防和相关保护设施的建设下拨了500万专项经费。对民办博物馆走专业化道路是个很大的鼓舞。

五、突出教育功能,努力开展启迪民众的文化活动

       在保护、展示西市遗址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即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吸引力,服务民众、启迪民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活动。

       一是在节假日特别是传统节日,策划了相应的主题活动。如:“6.12文化遗产日大型签名活动”;“美国夏令营博物馆之旅活动”;六一节“关爱聋哑儿童・快乐幸福成长”活动;七夕节“大唐西市・ 美丽邂逅——青梅竹马运动会”;中秋节“月圆西市・嘉礼迎宾” ——中秋民间祭月礼仪活动; 重阳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九九重阳敬老礼”活动等等。

       二是招募组建大唐西市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伍。目前有注册志愿者近百人。去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举办了“大唐西市博物馆首届志愿者宣誓注册仪式”。此外,还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共同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实验教学基地”。

       三是设置了儿童活动中心和多媒体播放厅两个未成年人教育专区。在这里,讲解员指导孩子们做传统游戏和传统手工艺制作。逢节假日,为儿童专场播放历史典故的主题影片。这种形式灵活多样、过程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实现了西市遗址“妥善保护展示、灵活发挥作用、传承启迪民众”的宗旨,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民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六、强化藏品管理,遵循专业规范

       为强化藏品管理,大唐西市博物馆引进国有管理规范,集中馆内业务骨干按照博物馆管理条例中对民办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要求,开馆前将馆藏文物总账呈报西安市文物局;本馆藏品主要有三大来源:西市出土文物的借展(从西安市隋唐遗址保护中心借展);流散文物征集、拍卖会竞购;博物馆法人代表和文物爱好者捐赠。社会捐赠给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均认真审核其来源,办理接收手续、发放收藏证书、表彰捐赠行为。同时,每年新征集文物如数增报。至2011年底馆藏品数量15022(件/套)。


七、重视专业交流和学术研究

       专业交流与学术研究是提高民办博物馆专业水平的关键,也是指导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实践的基础。2010年6月,我们应意大利文化遗产管理中心邀请赴上海出席了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了解到当前国际上遗址保护的前沿信息;9月,我们被列入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并被推选为该委员会常务委员,掌握了丝路研究的学术动态;10月,大唐西市博物馆荣列“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名单;11月赴成都出席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文化厅承办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明确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适时举办了《中国文物在海外》、《陕西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丝路明珠·精神净土》等文化专题讲座;连续承办了“城市与未来”;2010、2011两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东西互渐中的文化-从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欧亚经济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论坛”的国际论坛。为配合临时展览,分别于8月—10月间推出了四期有关传统与现代绘画的系列专题讲座。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大唐西市博物馆去年出版了4种图书,其中《历史上的大唐西市》荣获“第25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图录,满足了社会各界了解西市博物馆的需求;《2010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论文集》,是探讨中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第一本学术论文集;《至尊国礼》图录,是由国际友谊博物馆和大唐西市博物馆联合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展览图录,这是国有和民办博物馆联合办展并编书的首例。

八、经营开发注重文化功能的延伸

       大唐西市博物馆在经营开发方面注意了本馆文化元素的运用。

       一是将馆藏新莽货币“国宝金贵”与现代芯片技术结合制为U盘;将文物图片与热敏技术结合制成体温测量卡片;将敦煌壁画元素引入制成实用杯垫;将西市出土的唐代十二峰陶砚与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结合,制为美观实用的“十二峰澄泥砚”。上述四款以馆藏文物为主要元素的创意礼品,赢得游客一致好评;

       二是完成“百工”体验区业态呈现,集展、演、销一体的陈列创意和体验,实现了公益性和产业性并举的理念及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的文化特色;

       三是开拓思路,开拓网上团购、拓展市场渠道,创新营销理念。

       尽管大唐西市博物馆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与大多数民办博物馆一样,也面临着制约其持续发展的困难与问题,特别是按照博物馆专业规范运营,受到了种种制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一的经费来源制约着民办博物馆按照博物馆专业规范运营。

       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从建设到正式开放,博物馆均是按照国家博物馆规范开展工作的。开馆以来用于西市遗址本体日常监测管护、恒温通风设备耗能、各项设备损耗、环境治理以及保洁、安保人员工资福利等等支出日均在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博物馆正常运转经费,在不计贷款利息的状况下,全年大约需要超过1000万元的支出。

       目前遗址保护经费和营运支出均由陕西佳鑫集团旗下的大唐西市公司承担,虽然公司也成立了“遗址保护基金会”,我们也努力通过基金会和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募集资金,寻求赞助;通过博物馆门票、创意产品、场地出租、讲座演艺来弥补不足。但目前国内公益基金投向文物遗址保护的善举还未形成自觉,社会赞助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太小缺乏吸引力,而开放不到一年的民办博物馆要赢得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运转和发展资金成为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障碍,其主要影响:

       一是展陈难以不断推陈出新。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首座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着力突出“西市遗址”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确定了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基本陈列展览,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耗资不菲,前后直接用于博物馆常设陈列展览的费用在2000万元左右。开馆以后,围绕丝路主题又成功举办了前述的6个临时展览和两个交换展览,为节省经费,我们自己动手设计施工,每个展览花费至少也达数万元。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对话的窗口,不仅是博物馆活力所在和交流平台,同时,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也为城市文化生活提供精神大餐,而经费拮据的民办博物馆,保持现状尚且困难,再不断投入大量经费举办新的展览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二是社会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保护、展示西市遗址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文化服务。我们还策划了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西市佳话动漫”系列活动和短片,但其每分钟1.5万—3万元左右的制作费用,使得该项目的推进显然十分困难。

       三是科研出版难以持续进行。开馆以来,我们出版了《历史上的大唐西市》等5种图书,其中《历史上的大唐西市》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张文彬先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说,本书“以一个集市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对大唐西市作了全面描绘,对我们重新认识西市有很大的帮助,于类似课题的研究也是有相当启示的。”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业内的一些空白,也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做出的贡献。然而,今年我们以本馆藏品为内容编写的《走进民间国宝》鉴赏丛书和参观指南,却因经费未能落实而难以问世。

二、遗址保护政策模糊,技术、资金存在隐忧

       西市遗址是目前国内唯一由民间出资发掘保护并管理的土遗址,与国有管护单位的所有制不同,没有最基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唐西市博物馆先后聘请了西安文保中心和文物保护学者李玉虎教授主持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对其采取了跟踪研究与治理,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土遗址苔藓治理抢救性方案。开馆以来我们遵照西安市跨国申遗工作要求,投资24万完成了西市遗址整体加固修复设计草案,由于尚缺施工费337万余元而使方案暂时搁浅。但西市遗址作为隋唐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是一个既紧迫又长远的工程,特别是土遗址保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个难题。技术难题和后续保护经费非民办博物馆力所能及。

三、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对民办博物馆不同的财政政策,加重了民办博物馆运营困难

       随着国有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免费博物馆成为公众的普遍选择,这从大唐西市博物馆节庆免费开放人流如潮和平日收费门可罗雀的强烈反差中可以看出。观众对民办博物馆也是有所需求的,只是面对收费而更多的选择了免费博物馆。观众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效益,在门庭冷落的状态下,无论讲解服务、纪念品销售、主题演艺都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观众的减少自然又加重了民办博物馆的运营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鉴于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遗址保护政策

       西市遗址是目前国内唯一由民间出资发掘保护并管理的土遗址,与其他国有遗址类博物馆、文管所等管护单位的所有制不同,相关政策比较模糊。大唐西市公司对西市遗址全力维护,投资不少,责任重大。但国家尚无奖励与扶持政策,西市遗址的保护与资金保障从长远观点看存在隐忧。应从其永续保护传承的角度,制订对民办博物馆遗址保护的技术支持并参照国有博物馆相关政策制定长效的年度基础性补贴办法。

二、建立专业和技术人才帮扶渠道

       从国际范围看,土遗址保护的技术要求相当高,治理工艺也相当复杂,需要相关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但民办博物馆出于成本考虑,很难聘请高级专业人员进行专职工作。而由于国有与民营两种性质博物馆的不同政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青壮年高级专业人员求职时,也很少取向于民办博物馆。这使得民办博物馆的技术人才及设备配置相对缺乏。因此建议将其纳入国家整体的博物馆管理体系,在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建立起交流和共享平台,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理解,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文物及文化遗产,促进文博事业的共同繁荣。

三、将符合专业规范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统筹

       博物馆是非盈利的文化服务机构,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有博物馆大部分实行免费参观,民办博物馆处境十分尴尬,无论展览如何精彩,一张门票却阻碍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脚步。如大唐西市博物馆统计显示,收费时观众稀少,节庆免费时一天最多达到1.8万人,少则也有5000余人。免费后的国有博物馆每年享有国家财政拨付的充裕经费,而民办博物馆无论免费收费,均无任何补贴。我们认为博物馆不论是国有还是民办,对社会提供的都是文化产品,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是一样。因此,建议国家将符合专业规范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行列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让更多愿意走进博物馆的观众,不要因为门票问题而止步不前,同时也让符合专业规范的民办博物馆不要因为生存而步履蹒跚。

四、建立民办博物馆的评估体系

       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评估体系,分级、分类进行管理,根据业绩将其经费列入博物馆事业年度预算给予拨付,真正实现两种体制博物馆同等规范下的一视同仁和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倡导民办博物馆必须遵循博物馆专业规范的基础,不断创新办馆理念,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努力开发博物馆的相关创意产品,进一步探索民营资本保护文化遗产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也应该给民办博物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了解和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并实施落实国家“五部、二局”扶持和指导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影响民办博物馆专业化进程的政策层面问题,建立合法博物馆运营资金补助和专业帮扶渠道,真正拓宽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经,使其为国建社会和谐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彬: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