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拾贝——大唐西市文物展》在广州博物馆开展
2016年06月01日

丝路文物亮相南国

《丝路拾贝——大唐西市文物展》在广州博物馆顺利开幕


    2011年9月15日上午10时,由广州博物馆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丝路拾贝——大唐西市文物展》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专题展览厅开幕,为羊城的观众献上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这是继今年4月7日到9月7日由广州博物馆在大唐西市博物馆举办《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瓷艺术品展》的交换展览。这次交换展览唱响了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合作办展的先声,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出席此次开幕式的嘉宾有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巡视员陈玉环、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治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及书记李民涌。
















    本次展览自9月15日至11月30日,为期三个月,共展出反映唐代商业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各类文物251件组,包括丝绸、陶俑和隋唐西市遗址出土的陶瓷器、来源于丝路沿线国家的百余枚货币、丝路沿线佛教石窟壁画临摹作品等等,旨在让广大观众了解更多关于“丝绸之路”和“大唐西市”的故事,从中感受唐代“丝绸之路”的异域风情和大唐西市的独特魅力!

    西安和广州分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窗口。其中,“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是联结东西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中国东南沿海与世界各国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这两条“丝绸之路”兴起于汉代、鼎盛于唐代,不但极大地繁荣了中国与西域地区、中亚、西亚、地中海、东非及东南亚等国间的交通和商贸往来,也大大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中“西市”是长安城内最繁华的商贸交易场所。根据文献记载,“西市”有众多行肆,包括绢行、帛行、秤行和衣肆、饭铺、粥店、鱼肆等行肆。另外,作为“西市”商业发达的最好例证,市内还有柜坊(钱庄)、寄附铺(当铺)等金融机构。这里还聚居着来自“丝绸之路”上的中亚粟特、萨珊波斯等各国商人,他们带来了丝路沿线各色货物和异域文明,形成了盛唐长安绚丽多彩的城市文化。

    西市遗址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发现,先后在1960年、1961年、1962年和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昔日隋唐西市占两坊之地,面积有1600亩,汇聚120行,商铺数千。这四次考古发掘工作为还原“西市”历史面貌奠定了基础。另外,在这四次“西市”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众多遗迹遗物,如建筑构件、生活用陶瓷器皿和三彩动物等,它们中的一部分精品也在本次展览中一同展出。其中西市出土的“忍冬纹白石莲花石座”最为引人注目,莲座纹饰分三部分雕刻:最上层为承台,有三层,六角型,向下逐台渐大;中间部分为六组相抱的忍冬花叶,叶子尖端部分上卷,其下层还刻有半隐半现的圆形花瓣,各组花叶间饰一微卷的叶片;座的最下面是双层莲花瓣式的底座,莲瓣尖突出,形成弯曲有致的边缘。刀工圆熟,层层相扣,汉白玉色泽微黄,更显久远,这件底座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此外,西市中出土的还有各种釉色鲜艳、造型优美的执壶,精致小巧的三彩瓷壶以及造型独特的灰陶背壶,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唐人生活和商业文化画卷,仿佛时光倒流,把人们带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长安。

    西市是唐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起点,是长安城内最大的中外货物集散地,本次展览还展出有丝路沿线遗留下来的中亚古国钱币、金银玉器、丝绸织品等文物精品,如东罗马金币(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萨珊波斯库思老二世银币、鎏金鸳鸯纹银盒、金框宝钿白玉带銙等珍贵的“丝路文物”一同亮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唐西市的历史面貌。

    本次展览以展示隋唐丝路盛况、再现盛世风采为主题,是大唐西市博物馆开馆一年后举办的首次交换展览,作为一座年轻的民办博物馆,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吸取合作办展经验的同时力求组织更多精彩的展览,为弘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做出努力,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薄力。